式微翻译:一场中英对话的反思

对于翻译专业来说,式微翻译以及伴随它而来的各色机器翻译工具,是无法回避的话题。而在这个全球化语境下,中英对话的比例越来越高,翻译的质量也就越来越受到关注。笔者最近参加了一场中英对话,感受颇深。

中英对话,从表面上看,似乎只是语言的交流,但实际上却蕴含着文化的碰撞、习惯的不同、情感的暗示等多重难题。在一些对话中,机器翻译的出现,往往呈现为一种复杂的状况:翻译的词汇问题、语法的问题、文化差异问题等等。而有的人则借机器翻译遮羞掩耳,忽略积极地参与、投入式的交流。

这也许就是式微翻译的现状:许多人在使用机器翻译的同时并未热情参与,这种现象也许是由于如今翻译领域的发展过程都非常短暂导致的。而从一个短期来看,式微翻译所带来的问题又牢固地缠绕在每个翻译工作者的身上。

因此,通过这次对话以及对式微翻译的认真思考,笔者发现了一个现象:在进行中英对话的时候,人们借助机器翻译得到原文之后,似乎忘记了阐述自己对于原文的理解,这也使得对话的质量受到了影响。正如《杀死一只知更鸟》一书中感人至深的一段描述:翻译的人往往不是翻译语言,而是翻译文化。尽管机器翻译能够简化语言交流的过程,但营造出更好的文化交流氛围,还需塑造人性化的交流方式。

实际上,式微翻译正是推动着人们更好地探究、诠释语言和文化,切实体现了语言和文化这两个既区分又关联的存在。因此,提高个人机器翻译的质量,以人性化的角度重新认识和尊重翻译专业的质量,才是发展式微翻译这一话题的重中之重。

相关信息

友情链接